业余打球有这么一个现象:有些人正手还可以,但是反手总感觉别扭。正手对攻练习可以打到五六十个回合以上,但是反手对攻练习能上十板就不错了。
原因何在?其实这一类球友大多存在一个问题:肘部离身体太近!反手在处理出台球时,一般采用反手拉的手段,那么在处理下旋和上旋时会有区别。换句话说就是大臂和身体的夹角太小。这也就是为什么机会球(在身体附近)容易失误,而角度较大的来球,恰恰要去救球,肘部伸出去了,反而打出了很漂亮的球。而且,反手击球时肘部离身体太近,还会出现正反手转换不太好的情况。
1、肘部要伸出去
如果能在准备姿势时把压下来,做到“含胸收腹”,那么“前臂往前”就是个自然而然的动作,而如果像个棒槌一样挺直了腰,那么“前臂往前”就会变成一个很别扭的动作!同样道理,反手击球如果挺直了腰,那么肘部前伸的动作也是很别扭的。所以,反手击球的要点是同样要做到“含胸收腹”,在这个前提下,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来球的情况决定肘部伸出去多少为宜。总之一句话:肘部只有勇敢伸出去后,你才能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个击球位置!樊振东在图中用了一个小垫步相当于瞄准,过去击球是一个判断完成跨步过去取位相当准确。
2、反手击球的“”问题
反手击球和正手击球稍有不同。在同样发力的情况下,正手击球的转换更明显,以右手持拍为例,在蹬腿转腰、挥拍击球的这个过程中,很明显地是从右脚转换到左脚上。而反手击球因为身体构造的原因,转换的过程不如正手击球那么明显,方法就是:击球前身体“收缩”,击球时身体“展开”,击球后迅速还原。简单地说就是“收缩、展开”。如果还觉得不够简单,那么就记住“收肚子弯腿、挺肚子起立”,在这个过程中,找到适合自己的转换方式即可。主要是海绵的差异,海绵不像胶皮可以用模具模量控制,海绵的发泡工艺决定了每张海绵都是不一样的。
3、反手击球的“步法”问题
以右手持拍为例,业余打球来说,两脚平行更合理一些,这样既能兼顾正手,正反手转换也方便很多。但是有一种情况例外:必须是左脚在后、右脚在前!就是处理台内短球。这个时候,右脚必须及时上去,千万别弯着腰、伸着手去“够”球!
一人正手拉,一人反手防练习,反手防的这人完全是在贴球防守,向前顶的力很少,造成来球软绵绵,不往前走。正手拉这样的球借不上力,透不了板,声音不清脆很难受。如果刻意往前顶着球拉,很容易把球顶出界。感谢教练赐教,不胜感激。
姜武教练解答: 拉这种球,首先要调整站位,对方不给力,也就是说喂球不好,你再连续拉,球短了,先向前调整站位,这种球再去冲,当然不太现实,除非你脚步好,加摩擦去拉是没有问题的。
想把腰腿的力量传递至手上,肩关节是传输的关键部位,在这个环节连贯、不脱节就成功了。要求做到锁住肩关节,也就是说把大臂和上体连成整体,以腰带臂,使下肢力量顺利传导至手臂,然后触球点小臂快收击球,注意拍型的控制,这就完成了力量的传递。所以说,传递力量的关键是肩关节能否固定住,肩关节松了,腰腿力量在这里就分散了,就会造成你说的甩大臂动作,这就把下肢的力量化解掉了,变成靠手臂的力量击球,结果自然是击球质量不好。原理如此,还需要你多多练习才能掌握。3猛摩在快撞且球还未脱板前,发力猛然撞摩来球,使得挥拍速度向着高速度冲刺。
相对固定,我理解有两层意思:一是从击球时间上说,击球前后是一松一紧的状态,相对于触球前身体参与击球动作的部分处在快速运动中,空间变化快;击球时,前臂、手腕及膝、肩等关节的角度相对固定;然后练练发抢、搓摆、搓中起板,正反手起下旋后的上旋相持、包括摆速等。第二层意思是相同的技术动作身体位置的空间移动轨迹、关节角度基本是重复的、相对固定的。
相对放松,就是从心理到全身的肌肉组织都是平和的放松的,眼睛盯球,脑子里不去想动作怎么做,不因心理紧张导致肌肉僵硬,平常会的技术比赛中不变形,不走样,身体能够放松地随来球做出快速的反应,灵活的变化,适应并控制球的落点、速度、旋转。
以上信息由专业从事上旋球乒乓球发球机价格的双蛇体育于2025/4/2 14:56:51发布
转载请注明来源:http://chuzhou.mf1288.com/shuangshe-2852874664.html